全國政協常委、香港義工聯盟主席
譚錦球

 

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(以下簡稱規劃綱要)出臺,對粵港澳三地乃至國家發展都具里程碑意義。此次規劃綱要在堅持「一國兩制」的前提下,立足全域、著眼長遠、全面規劃、協調發展,清楚描繪大灣區三地未來15年的發展佈局和方向,打破三地在制度差異的制約,真正構建一個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通、人心思想文化高度融合的共同家園,令粵港澳再次成為推動改革開放、創新驅動的典範,為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複製的經驗。香港各界應充分認識規劃綱要的重大意義,心無旁騖,抓緊機遇,發揮帶頭作用,積極主動融入大灣區發展,共擔民族復興重任,共享國家富強榮光。

粵港澳三地雖同屬「一國」,但由社會制度和思維方式不同,三地融合發展的緊密度、協調性不如世界其他同屬一國之內的三大灣區,甚至也不如不屬一國之內的歐盟。到目前為止,大灣區在整合方面仍存在行政上的障礙,例如雖然現在港珠澳大橋、廣深港高鐵已開通,但三地人員往來仍有簽證、出入境的問題,車輛在三地之間來往存在複雜的牌照問題,更不用說資金的互聯互通。這些因素都阻礙了大灣區的融合發展,甚至成為合作的樽頸。

另外,受爭當龍頭的思維左右,擔心自己利益受損,以及本港有少數人仍刻意強調「兩制」、冷對融入「一國」,導致粵港的合作予人不太協調的感覺,CEPA以及港深河套等一系列發展計劃推進緩慢,大灣區內專業服務以及創新科技合作一直未能取得明顯突破。

「不謀萬世者,不足謀一時;不謀全域者,不足謀一域」。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,打破粵港澳協調發展的阻礙,為新時代改革開放作先行先試大膽嘗試,是國家發展戰略佈局的重要一招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、親自部署、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,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,也是推動「一國兩制」事業發展的新實踐。《規劃綱要》指出,建設粵港澳大灣區,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,也是推動「一國兩制」事業發展的新實踐。
 

《規劃綱要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思想,全面準確貫徹「一國兩制」、「港人治港」、「澳人治澳」、高度自治的方針,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,堅持新發展理念,充分認識和利用「一國兩制」制度優勢、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,解放思想、大膽探索,不斷深化粵港澳互利合作,進一步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係,實現市場高水準的互聯互通,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;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,為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,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,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,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。

事實上,三地合作基礎良好。港澳與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、人緣相親、民俗相近、優勢互補。近年來,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,基礎設施、投資貿易、金融服務、科技教育、休閑旅遊、生態環保、社會服務等領域合作成效顯著,已經形成了多層次、全方位的合作格局。

尤其是香港擁有良好法治和成熟的市場化運作經驗,政府對於市場的管理並非直接的控制和行政干預,而是通過明確的法規和政策去引導企業自律,更有利維持健康合理的市場秩序。規劃綱要的基本原則之一,就是「『一國兩制』,依法辦事」「尊崇法治,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」,強調「堅持用法治化市場化方式協調解決大灣區合作發展中的問題」。香港成功的制度經驗正正值得大灣區及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參考,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市場和經濟制度。 

在規劃綱要的指引下,為三地融合發展掃除技術層面的阻礙,三地優勢互補、共贏發展的前景可期,三地本屬一國,三地各界應積極推動三地政府、企業和民間依照規劃綱要的指引,加強溝通、協調、政策研究,盡快把規劃綱要轉化為一項項切實可行的具體政策和執行計劃,要把制度差異轉變為合作優勢,轉化為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、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動力,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大灣區。